岭南历史文化第一品牌                        赵佗文化品牌网                岭南开发创业第一人

       中华统一英雄 ·岭南人文始祖 · 海上丝路先驱


民族融合典范,岭南开发鼻祖,广府、潮汕、客属人文先祖,毛泽东说他是南下干部第一人

当前位置:

                                                                                                                          

个人简介

杨党校,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红色文化研究院院长,广东省人文社科普及示范基地特聘教授,广东南方红色文化研究院研究员,中央电视台《中国影像方志》访谈专家、建党百年广东省百名“优秀党史宣讲员”、广东省党史宣讲团成员、河源市阮啸仙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河源市九连山革命斗争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河源市百名“宣传文化人才”、河源市“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龙川县赵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广东佗城文化旅游产业文史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等方面教研和理论宣讲工作,先后在《光明日报》《学术论坛》《人民论坛》《百年潮》《人民日报·海外版》等期刊报纸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CSSCI期刊4篇,ISTP期刊1篇;先后在中共党史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等出版著作和教材10多本;主持和参与国家、省、市级课题40余项;获市(校)级及以上奖励、荣誉60余项,其中省级及以上奖励20余项,2次在北京受到相关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表彰。




                                                          系统构建客家文化品牌战略刍议

杨党校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河源 517000

  要: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重视实施文化产品的发展已经成为各地发展的重要战略,文化产业竞争的实质就是品牌的竞争。系统构建客家文化品牌战略,需要借重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诸多力量来维系和发展,相应地包括政治战略、经济战略和社会战略三大方面。

关键词:构建  客家文化  品牌  战略  刍议

当今社会,知识经济、文化产业迅猛发展,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重视实施文化产品的发展已经成为各地发展的重要战略。文化产业竞争的实质就是品牌的竞争。客家文化作为汉族文化的重要品牌,需要借重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诸多力量来维系和发展。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A.Krober)和克拉孔(C.Kluckhohn)将文化看作是成套的行为系统,其中的核心则由一套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系统所构成。按照广义价值的理论,任何客观事物发生联系,都是其自身所包含的某些价值互相吸引和作用的结果。在这种哲学方法指导下,通过政治、经济和社会等系统整合作用来提高客家文化品牌的价值含量,就成为擦亮客家文化品牌的最重要的战略选择。

一、系统构建客家文化品牌的政治战略

政治影响文化,文化反作用于政治,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政治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在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过程。政治历史表明:政治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但它绝不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孤立的存在,政治与经济、文化等社会现象的关系十分密切。尤其是在一个注重等级和秩序的社会中,文化发展受到政治的影响相对更大。而且在一个威权社会中,上层建筑又都格外地警觉文化的发展动向。中国正处在转型经济中,这种态势导致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生存和发展在相当程度上仍然依赖非市场体系如政府控制和社会网络等获取资源。在政府控制方面,政府制定并执行各种经济和商业政策,并依靠行政权力保持着对土地等关键资源的高度集中和垄断。因此,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过程中,离不开政治力量的支持和保障作用。建构满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运行与发展要求的政治体系和政治制度,不仅是树立良好文化品牌的内在要求,也是文化政治化的趋势之一。否则,振兴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很可能流于形式。

另一方面,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民族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也是当前我国政府在文化方面的行动纲要。具体到客家文化品牌构建过程中,地方政府首先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服务性职能,做好战略上的指挥者、制度上的供给者、目标上的引导者、利益上的协调者以及行动上的激励者与合作者,而不能依靠某种谱系或强制力来垄断对客家文化品牌构建的政治参与,也不能仅局限于客家文化安全与客家文化物品上的管理和供给。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三大方面内容。

1.繁荣客家文化市场,引导走品牌之路。

一是积极倡导,鼓励客家文化走品牌效益之路。要通过向上争取支持,向外协调联络等方法,积极为客家文化的发展构建市场平台。采取方法有:重点扶持,全面开展对客家文化产业的培育,积极争取政策,加大支持力度;积极推介,全面打响客家文化品牌效应,进一步提高客家文化品牌的知名度。

二是加大政策扶持与宣传力度。在当前经济形势急剧变化的情况下,文化产业的振兴与发展面临着很大的困难,急需政府的政策扶持,尽快制定出客家文化品牌发展政策,在税收减免、财政扶持、金融信贷以及一些综合性政策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客家文化品牌建设构建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客家文化节活动策划和影视节目制作等措施,推出一批客家文化原创精品,促进客家文化品牌立体形象的树立。

三是悉心指导,严格引导,帮助客家文化企业中的手工作坊走规范提高之路、走创新发展之路。对产品比较稳定,有一定市场占有率,但厂房和工艺比较陈旧的手工作坊,要按照市场准入的要求,帮助他们按照生产工艺的特点,根据现代质量控制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技术改造;对手工作坊规模小、生产条件差、检测能力弱、产品质量不稳定,也要帮其分析不合格的原因。

2.完善客家文化基础设施,创新服务方式。

一方面,在基础设施方面,地方政府要加强建设客家文化设施综合区,客家文化设施和资源要统一规划和管理,形成一个分层合理的网络布局。首先,要建设客家文化的地标建筑。采用集成、更换、新建等方法,促进客家文化博物馆建设,要做好客家文化公园广场等大型建筑工作,要有效整合和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资源,为阅读、旅游提供便利,方便观看和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如开展客家文化活动一站式服务等。第二,加强农村客家文化品牌建设,增加政府投资,建设一批质量好、受欢迎的客家文化遗址,推动客家文化服务体系和客家文化品牌向农村延伸,以满足人民的精神、物质和文化需要。第三,加强现有的客家文化服务单位管理,充分利用现有的客家文化设施,奖励客家文化场所,提升客家文化设施、设备的使用效率,改善客家文化服务能力。

另一方面,在地方政府服务上,一是要加强客家文化生产和供应体系,充分发挥地方客家文学团体的作用,必须专业与业余相结合、专业演出与大众培训相结合、金融支持和志愿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广罗人才,坚持建设高水平的艺术团队的标准。二是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客家文化事业,要综合使用经济补偿、税收优惠和其他优惠等手段,鼓励各种私人资本和生产客家文化服务资源的合理流动。三是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客家文化建设公共福利机构等非营利组织,兴办他们自己的文化群体、企业和组织,提高客家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四是增加财政,政府采购要支持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群体的努力,采取补贴和其他措施来解决基本的文化需求,落实文化低保项目,制订使文化服务最低标准。

3.保障体系构建,复兴客家文化生态。

建设客家文化品牌涉及的工作有很多方面,每个方面也涉及很多任务,需要明确文品牌构建工作是一项耗时、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般要经历一个逐步完善、定型、深化和推广的过程。所以,需要地方政府的相应保障体系进行配套跟进和推进。具体而言,一是通过减少行政费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实施的“阳光采购”工程措施,制定完善的、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体系。二是关注优惠政策有效性下降的规律,加强赵陀文化研究的人文关怀,增加相关政策来促进和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同时,客家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要减少领导意志影响和多头领导现象,并通过法律法规来保障优惠政策的连续性。三是做好客家戏剧团电影院和其他商业及文化机构改革,按照劳动关系的雇佣、产权结构对股份制等模式,使客家文化企业成为市场主体,并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要真正保护和复兴客家文化生态,靠的是当地的人民群众,靠的是祖祖辈辈生活在那里的客家民众。具体而言,一是客家民俗文化的保护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客家文化产业的发展根基要进一步维护和巩固。河源应该成立当地政府主导的“民俗文化保护工作小组”专门开展民俗文化的保护、挖掘、抢救等工作,同时政府应确保每年拿出一定的专项资金扶持此项工作开展。二是大力弘扬客家民间文化精粹,扩大它们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要把客家文化建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少年传承基地”,做到把与客家文化相关的优秀文化传承给地方中小学生,使文化不断传播和发展。三是要把新时代的东西融入客家文化,使客家文化内容和内涵不断丰富,使客家文化更具时代特点和新颖性。要组织专门人员对客家文化进行创新发展,做到继承中发展新的艺术形式,当然前提是不动摇客家文化的魂魄,同时要把客家文化元素转化为具有竞争力的文化生产力,不断提升其文化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附加价值。

二、系统构建客家文化品牌的经济战略

品牌已成为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知名品牌是经济实力的标尺,也是一个市场地位的象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客家文化产业只有赢得市场,打造文化品牌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参与国内和国际的文化资本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一,要建立科学的市场规划,注重历史的背景和实践创新,实现客家文化品牌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我们应该树立品牌形象的整体规划,要尽快构建客家文化品牌市场系统工程,确定客家文化品牌的市场价值体系。要兼顾考虑其他文化品牌的利益,客家文化品牌的发展,在有些地方凭借其独特的资源获得先发优势的品牌保护,作为后来建立起来的品牌,应该加强和突出特点,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另一方面,要做好客家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抢救。在城市高速发展的冲击下,传统文化或被破坏、或被淘汰、逐渐淡化,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被“现代化”,在推土机碾压下不复存在。因此,客家文化发展当务之急要采取措施,加强传统客家文化资源保护和振兴,重点是历史街区、建筑、文物、“老”品牌、名人和其他历史遗迹故居保护,尽量避免城市改造中的大拆大建。要支持“老字号”企业文化的发展,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业的发展,并积极推动与旅游行业的结合,形成新的文化品牌并提升其吸引力。

第二,组建产业集团,培育龙头企业,实施市场差异化战略是客家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战略选择。龙头企业通常都是文化品牌的创造者,他们往往会以其各方面的优势而成长为核心竞争力强大的产业化集团。打造更多具有强大竞争实力的客家文化龙头企业,并逐步形成更大、更强的客家文化产业集团,走产业集团化道路,唯有如此才能创造更多的客家文化品牌。今后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就是集团化、集聚化、集群化发展,这也符合培育文化品牌的内在要求。因而,把客家文化产业组建成类似时代华纳、环球影业、迪斯尼、维亚康姆等这样的超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巨头,是构建客家文化品牌的企业组织结构保障。

客家文化品牌需要进行市场细分、产品开发和市场差异化发展战略,尽量避免和消除同质化产品竞争。前些年由“超级女声”热播所引发的大量选秀类节目一哄而上、同质竞争,最后一起“退潮”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对客家地区的当前局势,文化市场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客家文化产业要找到自己的细分市场,必须用差异化战略来构建客家文化品牌建设,如此才能有其品牌发展、增长的空间。具体而言,以广东为例,广州等珠江三角洲地区可以依靠大量的经济和技术优势、人才大力发展创新客家文化品牌;与广东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河源、梅州可根据自己的历史、资源优势,发展资源型文化品牌。

第三,以文化创意提升文化品牌的创生能力,让客家文化品牌角逐国内国际大市场。品牌打造,创意为主,培育和创造客家文化品牌需要摆脱对客家文化资源的过度依赖,着力解决如何通过创意让客家文化资源向产业项目转换,而不仅仅是依托客家文化资源的过度开发。事实证明,建设文化品牌,创意是关键,其使用或吸纳的文化资源有时只是一个稀薄的背景。例如,好莱坞创作的《花木兰》《功夫熊猫》等电影作品在全球取得了骄人的票房,其成功的秘诀不是靠依托的资源,而是靠别致的创意、高水平的制作以及成功的市场攻略。再如韩国的电视剧《大长今》,大量使用的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文化元素,这对于我们创造客家文化艺术精品应该有所启发。我们所缺乏的不是资源,而是优秀的项目策划和品牌创意。客家文化品牌发展需要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园区,打造较为完整的客家文化创意产业链条,实现客家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规模效应的充分释放,以争取更大的市场空间。

以此同时,我们还需尝试以国际化视野实现文化突围,不拘泥于国内小语境的表达方式,按照国际化要求研发外向型客家文化产品,推行客家文化品牌的“内外兼修”。进行全方位、多渠道展开对外文化交流,培育大型跨国文化集团,以品牌战略创建国际化产业基地。客家文化品牌既是民族的,也应该成为世界的。并且,只有成为世界的,才能成为真正的文化品牌,也才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市场博弈中成为强者。因而,建设客家文化品牌要有国际化眼光,坚持国际化标准,适应国际化的规范,拓展国际化市场,善于“借船出海”,实施“走出去”战略,让客家文化品牌与世界著名文化品牌在对话和竞争中实现自身的强筋壮骨,以期最终成为世界品牌。

第四,利用电子商务与分众传播模式,创建科学的客家文化品牌运行模式。1997年,美国IBM公司提出了电子商务(Electronic Business,即E-Business)的概念。E-Business广义上指使用各种电子工具从事商务或活动,狭义上指利用Internet从事商务的活动。电子商务涵盖的范围很广,模式多样,其中主要的有企业对企业(Business-to-Business,即B2B)和企业对消费者(Business-to-Consumer,即B2C)两种模式。近年来,消费者对企业(Consumer-to-Business,即C2B)也开始兴起,并被中国著名企业家、淘宝网创始人马云等认为是电子商务的未来。马云强调:“因为消费者的变化,必须要改变产品设计,改变渠道推广方式,改变创新设计的能力。”[①]其实,这也就是分众传播的思想。所谓分众传播,“是指不同的传播主体对不同的对象用不同的方法传递不同的信息。”[②]从接受者的角度,是各得其所各取所需。与传统的大众传播相比,分众传播的特点是信息传递多点对多点,体现的是承认差异,尊重个性。由于重点不同,因此分众传播尤其要注意品牌内涵的传播,更注重美誉度和忠诚度的培养。这种转变是技术的进步,也是文化的进步。

构建客家文化品牌,就需要了解该文化品牌的消费群体的总体特点,如时尚新潮的消费者认为复古是一件时尚、酷的事情,他们认为身份地位的代表就是古典文化产品,因此他们在选购客家文化品牌产品上,一般比较多购买体现和象征王者风范的产品。舒缓放松一族的消费者,他们选购客家文化品牌产品的主要原因是喜欢具有深厚底蕴的文化消费,他们会借助于文化消费活动来达到放松身心、舒缓紧张情绪和刺激思考及减轻压力的目的,并以此陶冶情操。因此,构建客家文化品牌,需要体现客家文化产品消费的差异性、符号性、传承性和娱乐性等要素。

文化市场中市场的决定性能作用受一定程度的限制,这是由于文化行业比较特殊,它属于观念上层建筑,既受到市场行情的影响,也时常受到政治上层建筑的等影响。政治干预下的市场使得那只“无形的手”的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在很多情况下下,文化市场竞争属于政治经济学范畴,是非充分市场环境下的竞争,有政治和经济竞争两个层面。总之,品牌的销量是一个文化品牌是否成功最终的判断依据。文化市场和其他很多市场一样是非常典型的成败论英雄的行业。也就是说,客家文化品牌与是否成功,最关键的是看在同等档次竞争群中的销量。

三、系统构建客家文化品牌的社会战略

客家文化品牌的创立与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如果说,创立和保护客家文化品牌的主体是企业和政府,那么,客家文化品牌的发展与壮大则离不开市民社会的力量。构建客家文化品牌的社会战略,主要是需要解决好“社会—文化圈”的动力机制和“文化—旅游圈”的利益机制。

构建客家文化品牌的“社会—文化圈”,发挥社会动力机制的助推作用,首先是要制定文化区域社会战略。市民社会的文化追求显现出的是风俗性的文化追求,与同政治社会和经济社会的文化追求不同,这种文化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和传统性,表达形式也是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大众可以接受,并且具有可以直接消费性。文化区域社会战略在促进社会利益的同时,也使文化品牌获得了竞争优势和丰厚利润。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文化区域社会战略,来源于哈佛商学院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的“差异化战略”。“差异化战略”是指指企业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区别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东西,并据此将自身与竞争者有效区分开来或向消费者索取价格溢价的战略。该战略生产成本可能很高,因为它要增加设计和研究费用,选用高档原材料等。如果采取差异化战略的产品成本与追求成本领先战略的竞争者的产品成本差距过大,可能会使得购买者宁愿牺牲差异化产品的性能、质量、服务和形象,而去追求降低采购成本;购买者变得更加精明起来,他们降低了对产品或服务差异化的要求;随着企业所处行业的发展进入成熟期,差异产品的优点很可能为竞争对手所模仿,削弱产品的优势,地域为单位,它的服务对象不是每个个体,而是地域范围内有着一些共同特质的群体,相比以个体为单位的差异化战略,降低了成本代价而又同时体现了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它可以兼顾差异性和购买力。

其次,制定文化显性社会战略。根据文化能否被清晰地认识,可以把文化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克鲁克洪把文化归纳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两种形态,其中显性文化是外在的,而隐性文化存在于“白我意识”里。克莱德·克鲁克洪精辟地解读了文化之为文化的两个领域:“对文化作分析必然既包括显露方面的分析也包括隐含方面的分析,显型(显性)文化寓于文字和事实所构成的规律之中,它经过耳濡目染的真实直接总结出来……稳型(隐性)文化却是一种二级抽象……只有在文化的最为精深微妙的白我意识之处,人类学家才在文化的承载者那里关注隐型(隐性)文化。隐型(隐性)文化由纯粹的形式构成,而显型(显性)文化既有内容又有结构。”[③]客家文化品牌的显性化社会战略,就是外在的显现即大众很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要增加客家文化品牌的深度和知名度,应潜心挖掘客家文化显性要素中可表达的部分,并通过适当的形式展示给消费者。比如,用当地的独特的风俗和民风来吸引消费者,达到经济的最大收益。

与此同时,也要注重隐性文化的发掘。法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提出的“镜像理论”证明,人们在潜意识中用镜像效应的方式实现文化角色的认同。拉康认为,意识的确立发生在婴儿的前语言期的一个神秘瞬间,此即为“镜像阶段”,之后才进入弗洛伊德所说的俄狄浦斯阶段。儿童的自我和他完整的自我意识由此开始出现。其对镜像阶段的思考基本上是建立在生理事实上的。当一个618个月的婴儿在镜中认出自己的影像时,婴儿尚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动作,还需要旁人的关照与扶持。然而,它却能够认出自己在镜中的影像,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完整性。

再次,制定文化互动社会战略。客家文化品牌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本身具有开放性特征。必须让每一个消费者都能感受到文化消费的主体性,这样才能在市场中保持恒久的生命力。文化消费有别于其他消费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于大众的文化消费着眼点在于给其生产展示自己的机会。文化生产、消费的特殊性就是文化消费者将自己同样看成文化的生产者,具有心理上的文化角色的认同。

动漫迷们不惜重金花费购置装备以及租借场地等消费扮演角色,这是因为他们同时形成了角色的共享——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从这一点我们则可以解开那些动漫迷们能够乐此不疲地痴迷于角色扮演(Costume Play,即COSPALY)游戏之中的奥秘和根源了。虽然不同行业的文化产业都有所差别,但不管是动漫迷还是球迷、歌迷,他们在心理上对文化角色本身的认同是根本原因,他们在各自文化领域的互动中,自觉地扮演着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双重角色,因此,我们也可以认为他们在创造着文化产业的良性生产循环机制。因此,客家文化品牌的互动社会战略,关键是在客家文化品牌生成的场域中寻求具有互动特征的文化产业增长点,也就是说,找到一个可以持续发展的互动空间尤为重要。

在构建客家文化品牌的“文化—旅游圈”利益驱动方面,要深层次开发客家文化旅游资源,致力于资源向市场的有效转化,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客家文化旅游品牌。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明确主题,加强教育,深刻挖掘客家文化底蕴和特色。客家文化作为岭南客家文化的重要符号,具有独特的文化品质与内涵,因而在旅游开发上要重点突出,应以文化生态的方式科学展示客家文化,在丰富的文化景观中选择能够诠释客家文化内涵的主题。在景区设计、线路组合、建筑风格乃至饮食、服务等细节上都要体现客家文化的特点。主题鲜明,就能使旅游者从不同角度感受和认识客家文化,以形成具有丰富内涵、形象鲜明的客家文化旅游区。

另外,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客家地区的客家文化教育。针对目前客家人的传统文化意识不强的现状,需要强化对客家当地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乡土文化教育。例如,可以在中小学课堂里开设客家文化兴趣班,大学课堂里开设客家文化选修课,吸引有兴趣的学生学习客家文化,以更好地传承和宣扬客家文化。

第二,加强创新,注重客家文化旅游过程中的体验设计。客家文化旅游资源观赏性不强,缺乏参与性,因为目前大部分以静态为主。从游客的心理角度来讲,他们外出旅游就是去体验一种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方式。仅仅观看展馆、博物馆的文字和图片介绍,参观古建筑,还达不到体验和感受期望中的客家文化的独特和新意的效果。因此,客家文化旅游过程中应强调游客的参与性。经营者需要创新经营思维与模式,突破以经济效益为首位的传统观念,努力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相结合,将静态的文化与动态的旅游活动相结合,以形成产品与游客的互动,激发他们的欲望。如可以让游客穿着南越国华贵的王族服饰,乘坐以鸡公车、土篷船为主的交通土具,端坐客家学宫见证客家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学唱曲调委婉、亲切动听的客家山歌,参与生动风趣的古越族婚礼,品尝美味独特的岭南客家美食;还可以利用一个自然客家村落(如河源苏家围)为开发对象,让旅游者亲身体验到鲜活的客家风情,等等。总而言之,要让游客深深为风格独特、内涵深厚的客家民俗文化所吸引,全面感受客家文化的魅力,从而提高客家文化旅游区的“游客重游率”和“市场吸引力”。

第三,扩大宣传,多方联动,树立客家文化旅游品牌。岭南发展“客家古邑”旅游市场,客家文化旅游是潜力所在,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的通力合作。在这方面,广东河源地区率先做了有益的尝试。2004年,河源举办了届“客家文化旅游节”活动以来,至201511月河源己经成功举办了十二届客家文化旅游节。河源文化旅游节每年一度,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作为组织形式。如在第十届客家文化旅游节上,河源的主办方策划了客家美食活动、主题形象征集活动、河源(赣州)旅游推介活动、“千里客家文化长廊”活动、各县区地方特色旅游节庆活动等各类节庆活动和旅游参与性的互动项目,同时减少了群众参与性低的开幕仪式和庆典活动,目的在于调动广大市民和游客参与,提高引客入市消费和旅游,扩大节庆影响,也为推介客家文化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此外,客家文化旅游还应发挥本土性,注重民俗文化的真实性,提高文化旅游的品味,彰显特色,铸造文化旅游精品。

(作者系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红色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转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客家区域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



[] 马云:《C2B将成为产业升级的未来》,《中国新时代》,200989日。

[] 熊澄宇:《从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瞭望新闻周刊》,2004112日。

[] 参见戴春平,杨党校编著:《赵佗与客家文化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121页。添加文字